概述
读《如何找到想做的事》的笔记,时间: 2025/07/23。
摘录
我想做事,却不知道该做什么,能量满满却无处发挥。
你可以通过“想做的事”使自己不断成长,进入成长循环。
- 从自己“想做的事”中学习成长。
- 学以致用,帮助他人,获得报酬和感谢。
- 将报酬再投资于学习。
- 用精进的技术获得更高的报酬。
如果你的工作不是你”想做的事“,在好不容易进入成长循环的时候,你的内心会感到不安,觉得”走另一条路是不是更好呢?“;或者中途折返,认为”走原路好像更开心“,于是又回到了原点。
两种恶性循环:
- 通过花钱缓解工作带来的压力。
- 因为对工作没兴趣,也就没有学习动力,所以无法成长。
你首先应该寻找的是“想做的事”。
在用“自我认知法”寻找“想做的事”的过程中,“人际关系” “健康情况”等工作之外的烦恼也得到解决。
赶快寻找想做的事吧,从“迷茫”中解脱出来。
随着年龄的增长,人们会被来自外部的期待的“应该做的事”所束缚。
在寻找“想做的事”的过程中,“应该做的事”会变成拖后腿的理由。
明确“想做的事”的人能够掌握自己所需的技能和知识,变得更加自由,相反,被“应该做的事”束缚的人,碍于情面和传统观念,变得越来越不自由。
用行动证明,倾注全力去做“想做的事”,人生会越来越开心。
成功人士会把能量集中在一个方向。因为找到了明确的人生目标,所以他们不会随波逐流。
误区: 必须是能坚持一生的事。事实: 做”现在最想做的事”就可以了。
- 最危险的是没有任何”想做的事”,茫然空虚的生活。
误区: 找到想做的事时会有命中注定的感觉。事实: 即使找到了想做的事,一开始也只是处在感兴趣的阶段。
- 寻找“想做的事”也是一样的。想想看,认为“想做的事一开始就存在”的人和认为“想做的事是在不断摸索中培养出来的”人,最终哪一方会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呢?
误区: 必须是对别人有益的事。事实: 为自己而活也是在帮助别人。
- 强行压抑自己,为别人而努力,只是自我牺牲。
误区: 必须多行动才能找到。事实: 了解自己才能找到想做的事。
- 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时候,要做的不是增加选项。我们已经有足够多的选项了。
误区: 想做的事不能成为工作。事实: 想做的事在自己心中,实现手段在社会中。
“想做的事”只有你自己知道。
虽然只有你自己内心知道”想做的事”是什么,但是许多“想做的事”的实现手段却存在与外部社会。
我们为什么会因为“找不到想做的事而迷茫”
- 做不擅长的事只会感到疲惫,不会有任何收获。做自己擅长的事,就能立刻愉快地取得成果。
- “如果不知道自己想做的事是什么,就只能试着先行动了”,这种想法中的陷阱;
- 选项变多的话,选择想做的事的难度也增加了。
- 无法决定自己想做的事也是一样,在众多选项前止步不前,选择了“不做选择”,拖着不去决定想做的事,浑浑噩噩地生活。
- 不知道想做什么是因为选项太多。
“一直迷茫的人”和“走自己道路的人”之间唯一的区别
- 最危险的是基于“走哪条路最有利?”这种思维来做判断。
- 在日新月异的时代,比起用头脑判断“哪一个更有利”,我们更需要一个与之完全不同的判断标准,那就是你内心认为“想怎么做“的判断标准。
- 过滤器: 是不是喜欢的工作?是不是擅长的工作?是不是重要的工作?
- 只有通过自己的过滤器,才能将无数的选项缩减到几个。
- 如果只在意“应该怎么做?”,以有利和无利为标准是找不到答案的。因为如果情况变了,答案就会改变,你就会一直迷茫。
- 因为总是被别人的想法动摇,所以常常觉得自己没有主心骨。因为总是在迷茫,所以工作也不顺利。在没有找到自我的那段日子,我因为看不到未来而感到非常不安。
- 不要把自己的判断标准建立在外部的“以他人为中心的坐标轴上”,必须切换到自己内心的“自我中心坐标轴”上。
- 一直迷茫的人,其判断标准是“应该怎么做?”;走自己道路的人,其判断标准是“想怎么做?”。
能最快找到想做的事的公式: 自我认知法
- 没有好好搞清楚词语的定义就用模糊的语言开始思考,寻找“想做的事”时就会陷入迷宫。
- 他们真正需要的是明确的目标意识,即回答问题时“到底要发现些什么?”。
- 不知道“想做的事”是因为不会将词语分类。
- 不是靠“直觉”,而是靠“逻辑”找到想做的事。
- 自我认知法的三大支柱:
- 喜欢的事
- 擅长的事
- 重要的事
- 公式1:喜欢的事(热情)x擅长的事(才能)=想做的事
- 公式2:喜欢的事(热情)x擅长的事(才能)x重要的事(价值观)=真想想做的事。
- “想做的事”是用擅长的方法做“喜欢的事”。
- “喜欢的事”指向“自己有热情的领域”。能一直让自己成长的是“喜欢的事”。感兴趣、想做与之相关的事、能激发自己热情的“领域”被称为喜欢的事。
- “擅长的事”是指“自然而然就比别人做得好,做起来不觉得痛苦,令人心情舒畅的事”。因为是自然而然就能做到的事,所以被称为“才能”。
- 擅长的事特征:
- 做的时候很开心
- 不刻意努力也能无意识地做好
- 因为没有压力所以容易投入
- 做的时候感觉是在做自己
- 即使不是工作,平时也很自然在做
- 会觉得别人“为什么这样的事都做不到”
- 擅长的事和知识技能区别:
- “擅长的事”是天生就会的,而“技能和知识”是后天学习掌握的。
- 只要学会使用“擅长的事”,就能应用到任何工作中,而“技能和知识”只能在特定的工作中使用。
- “擅长的事”不管时代怎么变化,都可以作为自己的武器灵活使用。“技能和知识”虽然也是必要的,但它会随着时间变化而过时。
- “知识和技能”原本不过是充实人生的手段,不知不觉间变成了目的。技能和知识是为了实现自己想做的事的手段。被技能和知识束缚,会变得越来越不自由。发掘自己擅长的事(才能),会变得越来越自由。
- “想做的事”是“做什么(What)x怎么做(How)”的组合。What=喜欢的事,How=擅长的事。
- 考虑“想做的事”时,重要的是考虑具体的工作内容(How)是否合适自己。
- “想做的事”和“想做的人”的区别:
- 考虑“想成为的人”时,会关注工作形象。
- 考虑“想成为的人”时,实现手段就会受到限制。
- 考虑“想做的事“的时候关注工作内容。
- 不能用“想成为的人”去考虑“想做的事”。
- 思考: 先有事再有名,还是先有名再有事?我想成为xxx,所以想做xxxx。还是我想做xxx,然后被授予xxx称号。
- “想做的事”表示行动,”重要的事”表示状态。
- “重要的事”也称为价值观。
- 在做“想做的事”的时候,“重要的事”也能被满足的状态才是“真正想做的事”。
- 喜欢的事(做什么?)x擅长的事(怎么做?)x重要的事(为什么做?)
- 重要的事决定内在的人生目的,外在决定工作目的。
- 工作目的=想与周围的人构建怎样的关系,想处在怎么样的环境中?
- 筛选公司:
- 喜欢的事–>为什么选择这个行业呢
- 擅长的事–>怎么在这份工作中取得成果
- 重要的事–>为什么选择这家公司
- 自我认知规则1:把“喜欢的事”作为工作的想法是错误的。
- “喜欢的事”说到底只是实现工作目的的“手段”而已。
- 先从“重要的事”中产生的“工作目的”里寻找“想做的事”才是自我认知法的规则。
- 规则1:”喜欢的事“是手段,要先找到”重要的事“。
- 自我认知法规则2: 在寻找“喜欢的事”之前,先找到“擅长的事”。
- 重点在于,在寻找“喜欢的事”之前,先找到“擅长的事”。
- 如果有自信可以把任何事都作为工作的话,很容易找到“想做的事”。
- “擅长的事”是指“自己擅长的工作方式”,也可以说是“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利用的长处”。
- 寻找“真想要的事”顺序,重要的事->擅长的事->喜欢的事。
- 自我认知规则3: 不要考虑“实现手段”
- 在自我认知过程中不能做的,就是不要胡乱去想”实现手段”。
- 如果以自己的人生目的来考虑工作方式的话,当那家公司不再适合作为实现手段时,就可以毫不犹豫地跳槽或独立出来。再次强调一下,公司只是为了接近你人生目的的实现手段。如果觉得在那家公司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,性和就应该改变实现手段。
找到指引人生的指南针: 重要的事
也有人认为“坚持做‘想做的事’,它就会变成工作了”,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。
以价值观为中心工作,就能一直保持工作动力。
“目标”和“价值观”的区别:
- “重要的事”(价值观)是一直持续前进的人生目标,“目标”是这条路途中设立的检查站。
- 先确定价值观,然后为满足价值观而制定必要的目标。
- 当你找到对自己真正价值的事情时,就不会没有动力而烦恼。如果现在你正在为没有动力而苦恼,苦思冥想也不知道怎么才能激发动力的话,说明此时此刻你所走的路是错误的。你需要做的不是学习提高动力的方法,而是明确人生目的,即价值观,然后制定一个不需要考虑如何提高动力的目标。
即使没有得到别人的共鸣,只要你自己认为“我想以这种方式生活!”,那就是真正的价值观。
不要将“应该这样生活”这种虚假的价值观误认为是自己真正的价值观。
把每一件事都拿出来问问自己:是“我想做”还是“我应该做”?一但出现“应该做“ ”不得不做“的答案,那便是别人对自己的期待,而不是自己真正期望的–即使去追求也只会感到后悔。
书写冥想和提问对话两种方法来思考和回答问题。
- 书写冥想强调的是:有意识地动手写比边想边写更重要。动手会引发思考,意外的答案就会在不经意间跃然纸上。
- 提问对话方法有“能客观看待自己想法”的优点。
5个问题,找出价值观关键词;
- 问题1:你尊敬的人、尊敬的朋友、喜欢的角色分别是谁?你尊敬或喜欢他们哪些地方?
- 思考自己尊敬的人时,看那个人“正在做的事”没有意义。
- 思考的时候,无论是谁,只要他能让感到“想这样生活下去”的雀跃就可以。
- 你尊敬的人是能反映出你价值观的人。
- 问题2:在小时候和青春期阶段的事情或经历,对现在的你影响最大的是什么?对你的价值观造成了什么影响?
- 小时候的经历形成了价值观的根基。
- 与自己的价值观相融合的经历,因为伴随着强烈的感情,流在了记忆力。
- 问题3: 你觉得现在的社会有什么不足?
- 填补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的是你“想做的事”。
- 问题4:问一下周围的人:“你觉得我在人生中比较看重什么?”
- 他人为镜照自身。
- 问题5:“培养孩子,或者给别人建议时你最想告诉他们的是什么?最不想告诉他们的是什么?”
- 你想传授给别人的是什么?反过来说,你绝对不想传授给别人的是什么?
- 形成价值观思维导图。
- 从问题的答案中提取关键词。
- 从“以他人为中心”的价值观转变为”以自我为中心”的价值观.
- 最好不要把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作为价值观。
- 利益志向型的目标就算达成了也无法使人幸福,实际上还会使人变得不幸。
- 将以他人为中心的价值观作为目标的话,无论过多久内心都不会得到真正的满足。
- 价值观优先级排列
- 确定工作目的,工作自然顺利进行。
- 价值观先要满足自己,因此重要的是通过忠于自己价值观的生活方式来满足自己。
- 问题1:你尊敬的人、尊敬的朋友、喜欢的角色分别是谁?你尊敬或喜欢他们哪些地方?
只要找到“擅长的事”,就可以应用到工作中
- “擅长的事”=通过无意识的思考、感情和行动模式取得成果。
- “擅长的事”对你来说是“无意识”的。
- 擅长的事(才能)=无意识的习惯,需要通过回顾自己的行为去发现。
- 由“努力改变自己”变成“努力发挥自己的长处”。
- “习惯”即可以成为“优点” 也可以成为“缺点”,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它。
- 必须明白如何将自己擅长的事(才能)作为优点发挥出来。
- 不要再努力改变自己的缺点,开始努力灵活运用自己的优点。
- “自我提升类图书”读得越多,人越失去自信。
- 重要的不是模仿别人使用优点的方法,而是建立适用自己的成功法则。
- 打磨自己的“长处”,将其变成不可替代的存在。
- 你越使用自己的长处,优势就越变得突出。比起克服不擅长的事情来说,做擅长的事更能得到发展。
- 把自己原本擅长的事情高效率地发挥出来是很重要的。
- 找到自己“擅长的事”的问题
- 问题1:在迄今为止的人生中,你觉得充实的体验是什么?
- 做的时候感到充实的是“擅长的事”,相反,感到疲劳的就是“不擅长的事”。
- 先从“自己什么时候会感到快乐”开始牢牢捉住”擅长的事“吧。
- 问题2: 最近让你感到烦躁或是心慌的是什么事?
- “为什么连这样的事情都做不到呢?”,有这种感觉的时候,人就会很烦躁。感到烦躁的时候,也是发现自己平时理所当然在做的“擅长的事”的机会。
- 问题3: 问身边亲近的人: “你认为我的长处是什么?”
- 问题4: 如果明天辞职了,之前的工作中有没有你留恋的部分呢?如果你现在没有工作,请思考之前工作中的细节。
- 不要将工作作为一个整体,而要将其看作多项工作的组合。有开心的地方和讨厌的地方。
- 问题5: 你至今为取得过什么样的成果,你是如何做到的呢?
- 剖析成功的角度,1) 在感到充实之前做了那些事?2) 当时所处的环境有什么特点?3) 具体采取了怎样的行动?4) 经过怎样的思考采取了上面所回答的行动?5)当时意识到什么?6)当时的动力是什么?7)是什么时候失去了那种充实感?怎样才能保持呢?8) 当时觉得如果这样做会更好的事是什么?
- 问题1:在迄今为止的人生中,你觉得充实的体验是什么?
- 归纳自己的长处,写一份《自己的使用指南书》
- 将擅长的事作为长处使用的方法越多,就越能在任何情况下发挥出自己的能力。
找到“喜欢的事”,和努力说再见
- 人在面对自己喜欢的领域的事情时,无法对其中产生的疑问置之不理,而是想把“不明白的事情”弄“明白i”,想填补这种差距的心情就是“喜欢”(兴趣)。
- “为钱工作的人”比不过“为爱好工作的人”
- 如果把“喜欢的事”作为自己的工作,不用努力就会自然而然地沉迷其中,直接连通着自己的动力源泉。
- 我认为在短期比赛中采取“努力”的策略是有效的,但是在长期比赛中“努力”无法战胜“热爱”。
- 因为想要获得成功,所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。
- 在“喜欢的事”所在的领域里选择了工作而不考虑这项工作具体需要做什么,最后基本都会失败。
- 重要的是在考虑那个领域时结合自己“擅长的事”,即自己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最开心。
- 将喜欢的事作为工作时,要一并考虑“喜欢它的那些方面”。
- “可以作为工作的爱好”和“不能作为工作的爱好”之间的区别。
- “因为有用所以喜欢的事”不能作为工作,“因为兴趣所以喜欢的事”可以作为工作。
- “因为有用所以喜欢的事”,是为了得到“结果”才能做的事。“因为兴趣所以喜欢的事”,是做的瞬间感到很开心才做的事。但是,很多人重视“因为有用所以喜欢的事”,舍弃“因为兴趣所以喜欢的事”。你是不是也因为后者“没用”而舍弃了“因为兴趣所以喜欢的事”呢?
- “没用”这个词事阻挡以个人寻找爱好的最大恶魔。
- 合理性陷阱:
- 只做有用的事
- 只做能向别人展示的事
- 只做能赚钱的事
- 只做能产出成果的事
- 舍弃“是否有用”的选择标准,先找到自己纯粹喜欢的事,之后才考虑怎么样将喜欢的事变成自己的工作。
- 找出自己“喜欢的事”:
- 问题1: 你现在有即使花钱也想学习的事情吗?
- 像这样把“喜欢的事”作为工作,会进入一种循环:出于喜欢而学习的东西不仅有助于工作,而且能赚钱。
- 问题2:在你的书架上摆放着什么类型的书?
- 重点不是关注“因为有用所以在意”的书,而是注意“不知为何很在意”的书。
- 你在意的书所在的领域,很可能就是你今后会从事的工作领域。
- 问题3: 有没有遇到过让你产生“真是太好了!”“它拯救了我!”这种感觉的领域或者事物?
- 在感到“被拯救”的体验中,很多人会对拯救的主体产生兴趣,并将它作为自己喜欢的事和工作。
- 回想自己曾被拯救过的领域,就能找到你喜欢的事
- 问题4: 在迄今为止的生活中,你”想道谢的工作“事什么?
- 问题5: 迄今为止你会对社会中的什么事情感到愤怒?
- 因为对现状感到不满,所以会心生愤怒。能不能为了让你感到愤怒的领域变得更好而工作呢?
- 问题1: 你现在有即使花钱也想学习的事情吗?
找到“真正想做的事”,活出真实的自己
- 现在马上放弃“为了将来工作”的想法
- 我想对他们说:“什么时候才能不活在对未来的幻想中呢?”
- 至今你之所以还在迷茫着,不知道自己“想做的事”是什么,正因为你一直没有了解真正的自己。
- 因为你一直抱有“先学一些实用的东西,再开始找‘想做的事’就好了”这样的想法。
- 不要再把希望寄托于对未来的幻想。不是为了将来,而是为了寻找现在最想做的事而努力。
- 不再为了将来而活,而是认真对待现在最想做的事,你会不断成长。
- 当你找到更多“想做的事”的时候,也可以继续挑战,因为你已经得到成长。
- 找到“想做的事”,不要拖延。
- 为什么说“想做的事”即使是“假设”也没关系。
- 最初只是假设的也没关系。一边做,一边朝着更准确的“真正想做的事”靠拢吧。
- 在完全没有假设的情况下贸然行动,找到“想做的事”的可能性微乎其微。
- 重要的是设立假设,行动,回顾,然后活用。
- “明明做的是’喜欢的事’,为什么却觉得没有意思呢?”因为虽然事‘喜欢的事’,但是不能用‘擅长的方法’来做。
- 在固定“喜欢的事”的基础上,将工作方法修正为自己“擅长的事”。
- “想做的事”就是“喜欢的事”和“擅长的事”的结合体。但这两者几乎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全匹配,需要在实践中反复试错,不断修正。
- 在实践中不断修正,逐渐接近“真正想做的事”。
- 步骤一:用喜欢的事x擅长的事的方法,先假设一个自己想做的事。
- 步骤二:通过“工作目的”筛选出“想做的事”。
- 如果决定了“想做的事”,自然就可以找到实现手段。
- 把“失败”和“后悔”全部转化为经验,这就是“自我认知”的魔法杖。
- 所谓成功并不是“达成目标”,而是“活出自我这个瞬间”。
- 那时候我才意识到,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得到金钱或名誉。如果对现在这一瞬间所做的事情感到充实才是幸福,才是人生的成功。无论赚多少钱,如果对自己撒谎,内心郁郁寡欢,的那都是失败。
- 只要能活出自我,那一刻就是成功的。在此基础上还能做出成果,就是大成功。
- 虽然取得成果需要时间,但在这个瞬间,你就能下定决心不对自己说谎。即使得不到他人的认可,即使赚不了多少钱,只要你能不欺骗自己,诚实地活下去,从烦闷的心情中解放出来,那就是成功。